我們在網路上及書本找尋相關堆肥資訊
不過訊息好多 好紛亂 我們無所適從
我們的目標主要是堆肥給蚯蚓吃 生產有機羊蚓糞
可是羊糞堆肥訊息不是太片段 不然就是只有圖 沒有文字說明
就算找到了 可是就是文字帶過 不夠具體
比如:
翻堆時機 溫度如何控制 發酵過程有什麼現象....
有些文章有我們想要的答案
可是必須找好幾篇文章 可是這樣很擔心環境不同 操作方式也不同
這樣我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
因此, 我們寫這一篇文章 只是回顧性文獻蒐集
但本篇文章的功能是.............
*讓自己不用看一堆文章重新複習 只要翻翻我這篇文章就可以意難忘
*可以給想自己堆肥的朋友參考, 省錢堆肥法(因為我們沒有加堆肥菌, 也不想一次購買太多設備)
本篇回顧較適用有條件的朋友參考,
所謂有條件是: 有比較大的操作堆肥空間, 方便取得堆肥資材者
~~~~~~~~~~~~回顧開始分隔線~~~~~~~~~~~~
第一步: 了解碳氮比
找了那麼多堆肥文章 大家都會提到碳氮比
碳氮比就是 有機物中的碳總含量與氮總含量的比, 通常寫成 C/N
恰當的碳氮比, 有助微生物發酵分解, 所以知道碳氮比 是相當重要的事
文獻指出 太高的碳氮比堆肥化後 微生物會跟植物搶氮
結果就是植物出現缺氮表現 所以還是參考一下比較妥當
較合適的碳氮比大部份資料都是建議介在 25-30:1之間
(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有提到 最理想的碳氮比是25-30:1 請參考堆肥)
下表示參考各個網站統整出來的碳氮比
參考來源1:落葉要歸根-落葉堆肥的理論與實作 (吳正宗,中興大學環境科學系)
參考來源2:蚯蚓的利用與養殖(謝宜敏,1997)
參考來源3:有機質肥料製作與使用(羅秋雄,桃園農改場)
參考來源4:李宗翰(桃園農改場)
參考來源5:食在很重要(Ryneh,2011)
參考來源 |
來源1 |
來源2 |
來源3 |
來源4 |
來源5 |
材料 |
C/N比 |
||||
乾麥草 |
|
88 |
|
|
|
乾稻草 |
76 |
67.1 |
|
|
|
稻草 |
|
|
|
|
100 |
穀殼 |
106(乾基) |
|
83 |
88.3 |
|
椰子殼 |
37(乾基) |
|
|
|
|
竹 |
148(乾基) |
|
|
|
|
玉米桿 |
68(乾基) |
20 |
25 |
|
|
甜玉米莖 |
10-15(70%水分) |
|
|
|
|
小麥稈 |
75(乾基) |
|
|
|
|
高粱稈 |
73(乾基) |
|
|
|
|
大豆稈 |
30(乾基) |
|
|
|
|
油菜稈 |
62(乾基) |
|
|
|
|
蘿蔔葉 |
8-10(90%水分) |
|
|
|
|
果皮 |
|
|
|
|
30 |
蔥葉 |
10-15(80%水分 |
|
|
|
|
落葉 |
|
41 |
|
|
|
新鮮樹葉 |
|
|
|
|
45 |
乾樹葉 |
|
|
|
|
60 |
大豆莖 |
|
32 |
|
|
|
黃瓜莖 |
9-12(70%水分) |
|
|
|
|
甘藷藤 |
10-15(70%水分) |
|
|
|
|
豆莢 |
|
|
|
|
30 |
野草 |
|
27 |
|
|
25 |
枯草 |
|
|
|
80 |
|
花生稈 |
28(乾基) |
|
|
|
|
花生殼 |
33(乾基) |
|
|
|
|
花生莖葉 |
|
19 |
|
|
|
蠶豆莖葉 |
38(乾基) |
|
|
|
|
菸莖 |
14(乾基) |
|
|
|
|
紡織屑 |
|
23.3 |
|
|
|
山芋藤 |
|
25 |
|
|
|
新鮮木屑 |
>500 |
|
|
|
400 |
樹皮 |
>500 |
|
|
|
125 |
松葉 |
50-60 |
|
|
|
|
松針 |
|
|
|
|
66 |
松樹鋸木屑 |
|
|
510 |
|
|
松樹皮 |
|
|
262 |
|
|
杉葉 |
40-50 |
|
|
|
|
廢棄菇類 |
|
|
|
64.3 |
|
養菇木屑 |
25-40 |
|
|
|
|
蔗渣 |
204(乾基) |
|
|
204 |
|
米糠 |
20-22(乾基) |
|
|
15 |
|
茶渣 |
16(乾基) |
|
|
|
|
咖啡渣 |
|
|
|
|
20 |
菸葉渣 |
18(乾基) |
|
|
|
|
草木灰 |
|
|
|
|
23 |
海藻 |
35(乾基) |
|
|
|
19 |
碎紙 |
|
|
|
|
150 |
報紙 |
|
|
|
|
150 |
紙張 |
|
|
|
|
150 |
人糞 |
|
2.9 |
|
|
|
鮮羊糞 |
18 |
29 |
|
|
|
鮮牛糞 |
25 |
25 |
19 |
18.8 |
|
鮮馬糞 |
21 |
24 |
|
|
|
鮮豬糞 |
12 |
13 |
13 |
14.3 |
|
鮮鴨糞 |
14 |
|
|
|
|
鮮鵝糞 |
25 |
|
|
|
|
肉用雞糞 |
|
|
7 |
|
|
蛋雞糞(未乾燥) |
9 |
|
8 |
8.1 |
|
蛋雞糞(太陽乾燥) |
|
|
9 |
|
|
蛋雞糞(火力乾燥) |
|
|
9 |
|
|
田菁 |
24 |
|
|
|
|
紅蘿蔔 |
|
|
|
|
27 |
番茄 |
|
|
|
|
12 |
辣椒 |
|
|
|
|
15 |
白飯 |
|
|
|
|
15 |
洋蔥 |
|
|
|
|
15 |
太陽麻 |
30 |
|
|
|
|
埃及三葉草 |
19 |
|
|
|
|
油菜 |
14-22 |
|
|
|
|
紫雲英 |
15-23 |
|
|
|
|
大豆粕 |
4.7 |
|
|
7.1 |
5 |
蓖麻粕 |
4.5 |
|
|
7.8 |
|
油菜籽粕 |
8.3 |
|
|
|
|
花生粕 |
7.7 |
|
|
|
|
胡麻粕 |
7.6 |
|
|
|
|
向日葵粕 |
9.2 |
|
|
|
|
米糠油粕 |
15 |
|
|
|
|
葉菜殘體 |
12 |
|
|
|
|
海草粉 |
23.5 |
|
|
|
|
椰子粕 |
10 |
|
|
|
|
菸草粕 |
19.3 |
|
|
|
|
芒果葉 |
24-36 |
|
|
|
|
蘋果葉 |
15-24 |
|
|
|
|
柑橘葉 |
14-21 |
|
|
|
|
鳳梨葉 |
24-33 |
|
|
|
|
蓮霧葉 |
27-38 |
|
|
|
|
番荔葉 |
13-19 |
|
|
|
|
香蕉葉 |
10-19 |
|
|
|
|
龍眼葉 |
20-33 |
|
|
|
|
荔枝葉 |
18-33 |
|
|
|
|
酒糟 |
6-8 |
|
|
|
|
啤酒糟 |
10 |
|
|
|
|
魚類殘渣 |
6-8 |
|
|
|
|
肉類殘渣 |
6-8 |
|
|
|
|
除非您很幸運, 可取得的堆肥就是剛好合適的碳氮比
有了參考的碳氮比後, 重要的是怎麼調配
不然 還是乖乖的調配堆肥原料吧!
下方計算方式請參考: 堆肥材料混合計算
以堆肥材料的重量當作配比
以我們最常取得的材料來說, 是 乾樹葉跟豆渣
乾樹葉的碳氮比大概是 60:1
豆渣的碳氮比大概是 5:1
所以如果使用:
兩份豆渣 5:1
一份乾樹葉 60:1
混合後的碳氮比就是 (2*5+1*60):(2*1+1*1) ---> 70:3 ---> 23.3:1 有點偏低
那豆渣跟乾樹葉各一份呢?
碳氮比就是 (1*5+1*60):(1*1+1*1) ---> 65:2 ---> 32.5:1 偏高了啦!
使出大絕 豆渣1.5份 乾樹葉一份
碳氮比就是 (1.5*5+1*60):(1.5*1+1*1) ---> 67.5:2.5 ---> 27:1 剛剛好在25-30:1之間
所以用手邊容易取得的材料搭配碳氮比計算 就可以堆肥了
第二步:堆肥合適的地點
地點的選擇很重要, 以下是我們找到的資訊與自己的經驗
*遮雨的地方:
雨水會把您的肥份帶走
多餘的雨水會把您的堆肥縫隙塞住, 變成厭氧發酵, 很臭喔
最好的場勘時機就是下雨天了, 看看雨水是不是會潑進來
*要遮陽:
陽光會把微生物殺死, 所以請不要直接讓陽光曝曬
都嫌微生物不夠了還把微生物殺死.....會影響堆溫上升
*空間要適合翻堆:
因為過一段時間可能必須翻堆
空間太小, 你沒辦法翻啊!! 操作很不方便喔
*通風良好的場所:
好氧堆肥需要氧氣, 所以一定的通風是必須的
*離堆肥資材近的場所:
因為我們的主要堆肥材料是羊糞
羊每天產生的羊糞超過20公斤, 我們現階段尚未考慮大量機械化
所以是人工每天花十幾分鐘收集羊糞, 所以堆肥地點就直接設在羊圈旁
省時省力.....又省錢
*離水源近的場所:
因為我們會先讓堆肥材料陰乾, 降水份, 所以到時要堆肥時必須加水
所以水源取得便利性也是很重要的, 不然水很重, 單人作業不好提水的
第三步: 堆肥的體積大小與材料大小
因為好氧堆肥要靠微生物加速腐熟堆肥物質, 所以溫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
太小的堆肥體積不容易蓄熱, 高溫維持不久(我們看文獻 所謂的高溫就是超過45度C)
這樣病蟲害殺不死, 之後弄到田裡會有作物種植問題的
最適當的體積大概是6立方公尺(長2.5公尺 寬2.5公尺 高1公尺)
*翻堆式的堆肥高度以1-1.5公尺最好
小於80公分, 通風可能太好, 散熱快 堆肥溫度可能有不容易上升問題
其他參考資料是說, 如果你的堆肥資材少
可以使用保溫設備, 讓你的堆溫保持住
我們是過用魚市場的保麗龍盒 保溫效果真是一級棒啊!
不然就是在你的堆肥上方蓋上麵粉袋 這樣也可以蓄熱
只是要注意蓋太久有缺氧問題喔....要給他翻一下 或者給堆肥戳洞 讓空氣跑進去
堆肥原料大小大約是1-2公分最好
所以若是家庭廚餘, 有人會給他切一切 變小一點
太小會讓空氣進不去
太大微生物分解效果不好, 裡面容易沒分解到
第四步: 最適合堆肥的水份含量
堆肥前要調整水分
根據文獻紀錄最佳水份是50%-60%, 大部分建議調到60%
因為堆肥過程會有熱產生, 伴隨水份會慢慢流失, 所以調到60%是個不錯的選擇
參考資料都是這樣形容水份60%是怎麼回事:
用手緊握堆肥材料, 水會從指縫滲出,但不會滴下來, 摔在地上不會散開
(無法意會, 就直接買溼度計算了.....不過應該很好懂才是)
我們有查到資料, 水份高於70% 低於 30% 堆肥作用會停止.....
濕度太高容易變成厭氧發酵, 濕度太低微生物活動受阻, 睡覺休眠去...
所以...
太濕就加乾基質降水份
太乾就直接補充水份加水就好
我們覺得....先讓堆肥材料乾一點 然後再加水的方式最好控制了...
在農業知識入口網,高雄農業改良場也是建議在乾的情況下調配資材, 這樣好控制碳氮比
要注意的是, 過多的水分會流到最下層的堆肥材料中
容易讓最下層水分過高, 導致材料縫隙過少, 氧氣無法進去, 變成厭氧堆肥
厭氧堆肥的臭味, 超級無敵臭啊!!
所以切記, 水分寧願少一點, 也不要過多....
第五步: 何時翻堆? 翻堆的時機
堆肥時有一點很重要 就是何時翻堆?
翻堆的目的之一是要提供氧氣給堆肥中的微生物
同時怕溫度過高, 會讓微生物死掉, 所以翻堆也可以降溫
綜觀所有文獻, 提到的翻堆時機都與溫度有關
因為溫度高低與微生物息息相關
不同的溫層, 有不同的微生物生存, 所以記得要量溫度喔!!
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文獻提到: 溫度維持60-70度C約兩天時就應該進行第一次翻堆
然後讓堆肥溫度維持在50-60度C之間, 這樣可以殺死好多害菌
不然會悶太久 耗氧菌熱死 缺氧死 變成厭氧發酵
(也有人提到 好菌遇到高溫時 會生成孢子 休眠去 壞菌來不及變 就死光了)
堆肥溫度下降後, 再一次進行翻堆,
台大出品的「堆肥技術與設備手冊及案例彙編」中有提到, 最好的堆肥溫度是55度C
而在桃園區農改場 李宗翰文章中提到:
當堆肥溫度達到 60-70度C時翻堆
某些文章建議要根據適合自己情況來判斷是翻堆(這......我是初學者 我不會判斷)
所以結論就是:
若是您的堆溫不處於45-60度C, 就翻堆吧!
如此一直進行, 直到你翻堆了, 堆肥溫度也沒有上升跡象, 與室溫相同, 那就是離成功很近了
最後一步: 堆肥成功了嗎?
基本上, 堆肥物質變成棕黑色, 沒有臭味, 有泥土味, 基本上是成功了!
而我們現在是用蚯蚓來測試, 加水後搓成團, 放到蚯蚓住的地方, 看牠們吃不吃
如果不知基本上就是還有有毒物質在, 蚯蚓會吃, 那就放心了
下面是從網路上找到的中興大學堆肥腐熟度評分法,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
項目 |
指 標 |
顏色 |
黃至黃褐色(2);褐色(5);黑褐色至黑色(10) |
形狀 |
黏塊狀(2);塊狀易散(5);粉狀(10) |
氣味 |
糞尿臭明顯(2);糞尿臭不十分明顯(5);堆肥臭(10) |
水分 |
用手使勁握從手指間有水冒出,水分含量在70%以上(2);用手使勁握從手指間有少量水冒出,水分含量在60%以上(5);用手使握從手指間沒有水冒出,水分含量在50%以下(10) |
溫度 |
50℃以下(2);50-60℃(10);60-70℃(15);70℃以上(20) |
時間 |
純畜糞:堆積20天以內(2);20天至2個月(10);2個月以上(20)。與作物殘體混合:堆積20天以內(2);20天至3個月(10);3個月以上(20)。與木質材料混合:堆積20天以內(2);20天至6個月(10);6個月以上(20) |
翻堆次數 |
2次以下(2);3-6次(5);7次以上(10) |
強制通風 |
無(0);有(10) |
同一個參考資訊來源, 裡面有比較堆肥優劣的比較
項目 |
優良堆肥 |
劣質堆肥 |
腐熟度 |
完全腐熟 |
未完全腐熟 |
微生物相 |
好氣性菌 |
厭氣性菌 |
分解 |
氧化反應 |
還原反應 |
氣體產生 |
二氧化碳 |
甲烷、硫化氫、氨氣 |
pH值 |
微鹼性或中性 |
酸性或鹼性 |
溫度 |
和緩上升 |
冷涼或高溫 |
顏色 |
茶褐色 |
黑色 |
氣味 |
芳香、甘甜味 |
惡臭、腐酸味 |
肥料成分 |
較為穩定 |
變異大 |
毒性物質或有害成分(如重金屬、有機毒物質) |
不含或僅含少量,但均低於安全標準 |
含量超過安全標準 |
水分含量 |
適量(便於運送且不會污染環境) |
過高(不利裝袋及運送,且會污染環境) |
雜草種子 |
已被殺死或不存在 |
存在且具發芽能力 |
寄生蟲卵或幼蟲 |
已被殺死或不存在 |
存在且會孵化成蟲 |
病原菌 |
已被殺死或不存在 |
仍存活(施用後會造成病原菌之傳播) |
作物生育 |
可增進作物產量和品質 |
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,甚至會造成作物減產或死亡 |
土壤品質 |
提高土壤品質,改善土壤性質 |
降低土壤品質 |
不純潔物 |
甚低 |
存在且超過標準 |
若想快速了解堆肥各種常見的驗證方法,
請參考 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的恆春分所「堆肥製作與利用」
其他資訊
這篇文章提到各國堆肥病原菌控制要求,
這張很特別, 我們找這麼久, 第一次看到這標準, 所以一定要記下來的~~~
接下來我們會實作羊糞堆肥, 堆肥過程再跟大家分享吧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