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這一篇對有想過自行製造羊糞有機肥 可是還沒有行動的人有些幫助
我們沒有使用堆肥菌 不過我們有利用天然的菌來堆肥化羊糞(請見內文)
我們要強調一件事~~
曬乾的羊糞不是堆肥完成品 太多人都以為羊糞曬乾就可以直接施肥
把曬乾的羊糞埋到土裡面 他會繼續發熱
你的植物會死亡的 燒根啊!!!
所以希望本篇的分享 可以帶給大家一個省錢又有用的資訊
~~~~~~~~~羊糞有機質堆肥 正文開始~~~~~~~~~
由於我們自己有養一批羊群 我們是使用高架床方式當羊圈
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在高架床下收羊糞
我們飼養的羊是混種的努比亞 這種羊會長得比較快 是肉乳兩用羊
下面三張是小羊出生不到三小時的照片
羊媽媽正在舔牠們自己的小孩
所以今天要介紹的主角 就是他們的~~~~大便啦
由於堆肥體積過小 非常容易堆肥失敗 原因是堆溫不夠高
所以我們習慣每天收集到的羊糞會放在羊圈旁的鐵皮下陰乾
我們要強調一次~~~是陰乾 不是曬乾
為什麼要陰乾呢?
因為太陽下直接曝曬會把原本可幫助羊糞堆肥化的益菌殺光光
所以請記得要用陰乾的
下圖是我們剛收起來準備陰乾的羊糞 看得出來是有水分的
然後經過一到兩天 你會看到羊糞上面會長滿白色菌絲
再過三四天 菌會乾掉 變成下面照片的樣子
可以看到 這水份少很多 上面已經布滿了菌絲
那如果是外面買回來的生羊糞 長不出菌絲怎麼辦?
這時我們建議自己培養堆肥菌液
裡面有講義可以下載 寫得很詳細
我們也已經試過這個方法~~下次再寫一篇來介紹
我們會等到收集大概300公斤左右開始堆肥一次
因為我們是陰乾羊糞 所以水份會消逝
最好的堆肥濕度是60%左右 所以我們會在羊糞堆裡加入水份
要加到怎樣程度才可以呢?
下面有幾張圖給各位參考
我們用這方式粗略檢驗水份 已經成功堆肥好幾次了
手抓一把調過水份的堆肥
然後用力捏緊~~有沒有看到有一點點水滲出?
不同角度與方向~~捏緊後的水滲出狀況
捏謹守鬆開~~會成團的
這樣的濕度就好了~~再加水進去堆肥內~~會變成厭氧發酵的
若是不夠濕 下次翻堆時可再補充水分
可是加太多 你的堆肥會臭掉 要重新降水份 比較麻煩
所以我們建議 水寧願少一點 也不要過多 不然堆肥臭給你看
再來就是把羊糞堆起來
堆像這樣子~~上面可以做一個平台
切記~~不要把堆肥壓實 讓空氣可以通進去堆肥內
或者你也可以用棍子戳幾個洞~~效果也不錯
再來就是要量溫度了
這個是剛堆起來量的溫度~~32.1度
正常堆溫在2-7天內會爬升到60度以上
可是我們的堆體其實沒有很大 但是我們有白白的菌
所以大概12小時左右 我們已經看到羊糞堆肥已經在冒煙了
各位猜猜幾度了?
是的~~這個現象每次我們如此處理堆肥時都會出現~~飆高到70.7度
我們記錄過的最高溫是73度C, 可持續3天之久
不必等到第二天 不到一天溫度就可以有加市售堆肥菌的效果
通常我們會在溫度飆破70度C後的第三天翻堆 最晚也不超過一星期才翻堆
通常第一個星期後 你量堆肥內部溫度還是有50度左右的
翻堆技巧就是外面堆肥刮下來 換推再裡面 本來堆在裡面的 翻到外面
第一次翻堆你就可以看到堆肥內部的樣子會是~~
不要以為他是結塊了喔~~輕輕一捏 就會散開 非常蓬鬆
第一次翻堆的時候要注意水份是否足夠 若是不夠記得加水
不過不要用看的~~請用手去摸摸感受一下濕度 因為看起來乾乾的 其實是飽含水份的
接下來就是一樣注意溫度 看溫度有沒有上升
我們的經驗是 第一次翻堆後通常會到60度左右
不過接下來堆肥溫度下降速度會比較快了
再經過一星期左右 溫度大概會到45度左右
這時我們會進行第二次翻堆
所以我們翻堆頻率大概是一星期翻堆一次
經過21天後 你就會發現你的羊糞堆肥大部分都已經不成糞樣了
看看這棕黑色的樣子~~離可以施肥已經近了
通常我們會放大概2個月後才使用
其他堆肥細節, 請參考我們之前整理的 堆肥知識文章
裡面有很多相關知識可供您參考 像 何時翻堆? C/N 碳氮比參考數據等...
感謝您的耐心閱讀~~~下次再見囉!!!
後記:
*通常我們會再第一次與第二次翻堆加水 到後期 堆肥已經體無完膚時不要加水 可以讓它慢慢乾
*除了前四次每一星期翻堆一次外, 後面視情況翻堆 可能是兩星期翻一次
*到堆肥後期, 羊糞堆肥是沒有臭味的 是有淡淡的味道 可是這味道像乾乾的土味
*我們的堆肥到了後期 也會出現蘇里南潛蠊在土裡鑽 有時也有馬陸出現
*堆肥最重要的是 濕度與溫度 這兩項可以決定堆肥成敗
*高溫是殺死 草籽/壞菌/病原體 的好幫手